营养不良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上最赚钱的分级电影,国内没得上映,小 [复制链接]

1#

年,是「超级英雄电影」的元年。

漫威拍出了开启十年繁华的《钢铁侠》,如日中天的DC借由大导演诺兰之手,拍出了至今为止评价最高的《黑暗骑士》;

十年弹指一挥间,年大体又是一个元年;

《复联4》结束了一个时代,

但同时,另一部电影开启了新时代——

小丑

豆瓣9.0,IMDB8.8,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成为北美最赚钱的R级电影。

超越《黑暗骑士》尚有争论,但《小丑》终于在希斯莱杰版之外,重新给出这个迷人反派的另一面。

电影有太多太多可以聊的地方,观感其实尤为复杂,

它真的很好看,却又那么地“不好看”。

先问一句,谁是小丑?

他是深受欢迎的大反派、DC人气英雄蝙蝠侠的终生宿敌,

每一次的出现,都伴随着恐惧、混乱与破坏,都是布鲁斯·韦恩旅程上的大BOSS。

年,小丑作为龙套角色出现在漫画《蝙蝠侠》第1卷第1期;

两年后,在当年的主编辑艾斯沃斯笔下,他意外掉进化学池,完成最终的蜕变,成为最终的JOKER。

大多数时候,小丑的出现更多是符号化。

《黑暗骑士》里的希斯莱杰版,就是如此;

他满是谎言,出身无迹可寻,追求的理想与目标甚至有些虚无缥缈,俨然只是「罪恶」本身的代表。

《小丑》好看的第一点在于,它把JOKER还原成「人」,

讲述面具下的真实和过往,讲述小丑的成就经历。

30年前的《致命玩笑》里,著名漫画家阿兰·摩尔为他作品里的小丑,写了一句台词: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为疯子”

30年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也给joker一个新的出身,一个新的名字:

亚瑟。

托德·菲利普斯觉得,成为「小丑」要的不只“糟糕的一天”,

他更残忍,给了亚瑟“糟糕的前半生”。

亚瑟的一切都是灰暗的,生命大体未曾享受过阳光。

他经常笑,

但大部分的笑,其实都“不情愿”。

一方面是因为生病,

亚瑟的童年尤为悲惨,被养母的男友绑在暖气片上虐待、营养不良,头部严重受伤,

以至于留下伴随一生的毛病:只要受到刺激,就会抑制不住地发笑。

这种笑如此地不合时宜,又如此地痛苦不堪;

笑声瘆人,眉眼紧闭,双手无措却又缓不下来。

他笑不是因为开心,而是因为恐惧。

另一方面,是为了合群。

除了病理性发笑之外,亚瑟在人群中也还会笑。

同事讲了个笑话,其他人都笑,他也跟着笑;但笑一半离开的时候,立马就停了。

看脱口秀时,别人笑了,亚瑟也跟着笑。

但他总会慢半拍,而且笑容之中、眼神依旧茫然。

他不知道旁边的人在笑什么、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

笑只是他的“工具”,让自己融入人群的方式。

但即便如此努力,亚瑟依旧被当作异端。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歧视与偏见在正常社会中横行,更何况是“民风淳朴”的哥谭市?

亚瑟始终想做个好人,

他认真工作、热爱家人,容忍一切不公与欺辱。

但容忍不会得到接纳,反而是愈发得寸进尺的侵略。

电影中,当亚瑟还是亚瑟的时候,有三次受欺凌的经历。

在乐器店门口宣传,被一群小混混抢走广告牌,无端地挨了顿毒打;

因为一把枪,领导完全不听解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

他被打伤、被侮辱、被孤立...

直到地铁里,再次遭遇三个年轻人的欺辱时,亚瑟忍不住了。

他拿起那把枪,杀死的前两个人是惶然自卫,

但追赶第三个人的时候,亚瑟突然熟练了起来。

他一枪打中大腿,伤者爬行的时候,他打光了最后的子弹。

《小丑》的前半段,压抑、痛苦而且充斥着所有的黑暗面。

跟以往「小丑」不同的是,它描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生活几乎堕入深渊,但依旧抱有希望,

干着薪水微薄的工作,按时吃药、看心理医生,仔细照顾自己的母亲。

但,希望抵挡不住这个抑郁的世界。

正如豆瓣高赞评论所说:

“30年前,制造小丑需要推进化学池;30年后,制造小丑只需要推进社会。”

《小丑》把亚瑟推进哥谭,残忍却又细致地把他逼疯。

先剥夺他的健康,

再是他的生活,

最后剥夺他的家人。

影片在展示这个过程的时候,段落感尤为明显,缓慢地有些唯美。

仿佛在告诉观众:“请享受他的痛苦”。

直到亚瑟第一次杀人之后,这种“享受”轮到他自己共情。

影片最神来之笔的一个段落,也在他杀了人之后。

先是惊慌失措,暗叫惨了,

但一阵奔跑之后,躲进厕所里的他,心态上突然有了变化。

他慢慢起舞、姿态优雅,享受在此刻的情绪之中,

对,就是这种叫“杀人”的情绪

平静、坦然而且舒适。

此时,亚瑟悄然消失,

导演给了他名字,只是为了最终再拿走。

然后,邪恶逐渐蔓延,JOKER开始进场。

影片的前半段是痛苦,但后半段却是痛快。那种暴力、杀戮所带来的快感,由亚瑟而衍生到观众之中....

本来他身上所有的拧巴,也因为心态的转变,俨然成为某些层面上的魅力。

畸形的身躯,变得嶙峋、锋利;

不合时宜的笑声依旧不合时宜,但却不再尴尬,因为他身边的一切,已然成为自己的主场。

笑容逐渐熟练,舞蹈愈发欢脱。

他找到了治疗自己的方法。

以暴力为引,用鲜血做药,杀死母亲是最后的手段,割裂所有过往。

他痊愈了。

痛苦、挣扎的亚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JOKER,

JOKER降临,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而至此,《小丑》也走向高潮。

坦白讲,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东西也不多,但很细。

它的意向是重复的,但重复之外,每一次的层次感又不同。

从亚瑟到小丑,经历了11次发笑,还有8支舞蹈。

开始的笑是痛苦的、尴尬的,

接着开始由内而外、罪恶萌芽,

最后衍化得真挚且畅快。

舞蹈亦如是,

本来亚瑟的舞蹈,只是工作上的需要;

但逐渐成为小丑后,却是他真实情绪的表达。

镜头唯独聚焦在亚瑟身上,记录他的坚韧、崩溃与升华。

换一个演员来表演,也许《小丑》顶多算是部佳作,但交给杰昆·菲尼克斯,它上升到了“神作”。

不得不说,杰昆的演技简直好得不可理喻。

太过细腻、太有层次、变化得太过自然。

形象上,杰昆为了贴合角色形象,减重47斤;

从一个80公斤的大汉,瘦成肋骨分明的病态模样。

他是一位“体验派”演员。

把自己虐成瘦骨嶙峋之后,神态状况已然接近被生活操翻的亚瑟,经历所谓的“真看真听真感受”之后,杰昆拿捏到了小丑的真谛。

他翻阅大量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一遍一遍地跟导演讨论。

他用细致的微表情,恰到好处地肢体动作表达出来...

11次发笑全然不同,

有痛苦、有尴尬、有快活、有几近癫狂。

8支舞蹈也各有递进,

唯美、优雅,又有力量。

《小丑》是小丑的舞台,也是杰昆的独角戏。

在这个世界里不需要配角,他一个人就支撑起了所有。

不得不说,杰昆成就了小丑,让这个角色更加深入人心。

深刻到,观众开始害怕。

一直以来,「小丑」这个形象就是极端无政府主义者、是罪恶的代表。

以往的他有着无来由的恶,令人警惕。

但《小丑》里的他,却开始让人共情

因为亚瑟的痛苦而痛苦,因为最后的狂欢而畅快。

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影片的走向,仿佛开始同情他、理解他,意识形态开始转变。

豆瓣评论中也有涉及相关的讨论:

但再往细节处看,导演还是埋下了些许伏笔。

墙上永远停留在11:11的时钟,

前后两个阿卡姆疗养院的镜头,都在暗示着什么。

也许这一切痛苦与蜕变,俨然只是亚瑟脑子里的一场梦。

他接受不了自己,民众也不会把他奉为图腾,一切都是虚妄。

「小丑」只是亚瑟内心的投射,在疗养院里聊以自慰的幻想。

本质上,《小丑》不太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

它没有超能力、没有英雄,也没有所谓的正义战胜邪恶。

更多的,大概在描述一个荒诞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的可怜人。

亚瑟是如此,

最后死去双亲的布鲁斯也是如此。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

只是一个个普通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