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611/7208874.html-学年福建省南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7)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8)《观沧海》中动静结合,显示大海辽阔和威严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
(1)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2)潮平两岸阔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不知何处吹芦管(注意“芦”的书写)
(5)尚思为国戍轮台
(6)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答这种题目,直接填空,依据原文填写就可以,对于理解性的填空题要联系原文进行分析,然后写出答案。
2.(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武夷山山清水秀,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C.每当站在祖国地图前,不禁使我产生无尽的感慨。
D.过了一会儿,前面那辆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有误,前后不对应,在“用爱心”前加“能否”;
B.正确;
C.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将“不禁使我产生”改为“我不禁产生”;
D.有误,“突然”与“渐渐”矛盾,删去“突然”或“渐渐”。
故选:B。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今天是你70岁的生日,我的中国。长安街上,人民*队精神抖擞,等待接受国家统帅和祖国人民的甲B(A.检查B.检阅)。五十六门礼炮,70响轰鸣,隆隆炮声如冲锋的战士前赴后继,如燃烧的火炬薪火相传,我们的共和国就这样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热血青年手持火把,bō①A(A.拨B.拔)开历史的迷雾,挥洒淋漓的汗水,_____,_____,_____.“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烧成光耀中华的绚②B(A.xùnB.xuàn)烂日出。浴血奋战得解放,披荆斩棘成大道,砥砺奋进新时代!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节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乙A(A.情不自禁B.不露声色)地从心底里说一句:我爱你,中国!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3)语段空白处填入三个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取来信念的火种,点亮革命的火炬,人生真谛的领悟。
B.人生价值的体会,攀登真理的高峰,取来信念的火种。
C.攀登真理的高峰,点亮革命的火炬,取来信念的火种。
D.照亮前行的道路,取来信念的火种,革命火炬的点亮。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词语搭配和语境判断字音和字形。
①“bō开”写作“拨开”,故选:A。
②“绚烂”中的“绚”读作“xuàn”,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根据词语含义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甲、检查:查看;查考。检阅:高级首长在*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验仪式。根据语境提示,等待接受国家统帅和祖国人民的检验,所以用“检阅”恰当。
乙、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语境意思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无法抑制自己,从心底里说一句:我爱你,中国!所以用“情不自禁”恰当。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仔细阅读选项和空缺处的上下文,第一空,从前文“挥洒淋漓的汗水”可知,应填“攀登真理的高峰”。第三空,根据后文“‘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应填“取来信念的火种”。据此可排除ABD三项。故选:C。
答案:
(1)①A②B
(2)甲:B;乙:A
(3)C。
解答句子衔接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二、阅读(42分)
4.(3分)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C.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BD.正确;
C.有误,第三四句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情景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答案:
(1)C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诗歌重复出现的“期”和“巴山夜雨”,”期“的作用较易理解。而”巴山夜雨“四个字本身就极富美感,可从虚、实角度着眼赏析。
5.(10分)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下列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急,紧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③尊君在不 同“否”
④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两则故事分别表现了谢道韫和陈元方怎样的特点?请概括。
译文
谢安在寒冷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紧;
②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③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讨论诗文。句子翻译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离开。句子翻译为: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可以看出,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表现了谢道韫聪明,有才华。从乙文元方说的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智,行为方正。从他“不顾“的动作上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直率。
答案:
(1)①急,紧;②相比;③同“否”,不在;④回头看。
(2)①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3)谢道韫:聪明,有才华;元方:聪明机智,行为方正。
若:
1、你(若为拥耕)
2、此;这样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像,好像(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4、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假如(若士必怒)
6、……样(此为何若人)
6.(9分)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③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⑥从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⑦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⑧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⑨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品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牧羊人独自一人在荒芜高原种树的故事。
B.标题“植树的牧羊人”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C.结尾段体现人的伟大力量,歌颂了牧羊人的精神,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
D.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我”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可见故事真实可信。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顺序的叙事方法,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可见故事真实可信”表述有误,使用第一人称给人真实可信之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真实的事。
故选:D。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表现了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回答时要说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可由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等角度入手。由“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可见,牧羊人勤劳、有惊人的毅力。由“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可见,牧羊人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答案:
(1)D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
(3)①勤劳、有惊人的毅力。由他不是靠先进的技术,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坚持种树,数十年不改变,最终种成一大片森林可见。②无私奉献。由牧羊人坚持种树并非为个人谋利;他使荒漠变成绿洲,“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可见。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手法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7.(12分)阅读《为希望而生》,完成下列各题。
为希望而生
张君燕
①“孩子,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继续抱着一丝可能不存在的希望?”②“妈妈,我不想放弃,我想到世上走一回,哪怕只是看一眼。”③“孩子,可是这样也许会增加你的痛苦。”④“妈妈,我不怕。与其现在就放弃,不如再奋力一搏。哪怕最终失败,这一切也不会是徒劳,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别人带来希望。”⑤“好,那就让你做个为希望而生的小英雄吧!”⑥这一段对话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是的,这只是艾玛想象出来的自己和肚子里的胎儿的对话。但艾玛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觉女儿的心跳,我知道,她一定是这样想的。”⑦年,艾玛和德鲁这一对普通的英国夫妻,因为女儿的降生,成了媒体口中的“英雄”。他们的女儿从出生到离开,只存活了74分钟。但她并没有白来,她用她的生命帮助了六名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为他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⑧几个月前,艾玛通过试管受精怀上了一对龙凤胎。不过,艾玛怀孕12周时,医生说:“你肚子里的男宝宝没事,女宝宝患有先天无脑畸形,得了这种病的宝宝,可能会变成死胎,也可能会在出生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死亡。”医生建议他们打掉女宝宝,如果不打掉,可能会导致早产概率增加,甚至会影响另一个健康的宝宝。⑨这个消息让夫妻俩在震惊之余更伤心欲绝,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女孩正离他们远去。在矛盾和纠结过后,夫妻俩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这个孩子生下来。艾玛说:“我们想给女儿一次机会,如果她能够活下来,那绝对是上帝的恩赐。如果她不幸夭折,我们决定把她的器官捐献出去。这样,女儿的这个悲剧,就会变成别人的‘希望’。”⑩艾玛和德鲁将女儿取名为“希望”。11月份,通过剖腹产,“希望”和她的双胞胎哥哥一起,来到了这个世界。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医生就无奈地宣告了她即将死亡。“那么现在,‘希望’的目标就只有一个了:救人。”艾玛忍着泪水坚强地说。?“希望”出生那天,所有的亲戚都来了,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安静得轮流抱着她。“我想把她的小脸印在脑海,用接下来的一生去回忆。”德鲁紧紧地抱着女儿,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可是,当艾玛伸出一只手指时,“希望”一下就抓住了她的手指,仿佛在和母亲完成在肚子里时那个秘密的约定。这让伤心的艾玛又重新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在家人的拥抱中,“希望”在出生74分钟后离开了人世。“希望”离世后,立马被送去进行器官捐赠。她的肾脏捐给了一个急需进行肾脏移植的病人;她的肝细胞被提取出来,将帮助5个病人延长肝脏的寿命。?想到女儿的器官还在世界上某个人的身体里,艾玛夫妇的心中,多了一些安慰。而他们的故事被英国媒体广为报道后,引起了众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