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三性rdquo刍议 [复制链接]

1#

《未来》

叶小宇届高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了,陈校长又回到福州一中。放眼已进入新科技革命的世界与那时的中国现实,他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福一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创造性劳动者”。作为当事人的陈志煊老师回忆说:陈校长要求,要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育改革。由于当时刚恢复了高考,大家对于以“高考红旗”闻名的陈校长寄于厚望,没有想到陈校长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不断探索如何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读陈志煊老师回忆陈校长三进一中的往事,我不禁又想起刚看过的那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山海情》,想起剧中那位白校长;这个西北贫困山区的小学校长,坚决反对尚未完成学业的年幼学生去福建沿海打工挣钱,因此似乎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位白校长的见识,看起来也不能与陈校长相提并论,比如白校长居然卖掉福建人捐的电脑,换钱来平整学校的操场,让学生穿上校服体面地登上舞台。而陈校长洞察时代先机,早就倡导中学生学习使用电脑,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这自然也正是福建沿海地区与西北贫困山区的发展差距,是扶贫事业的逻辑根据。然而再想下去,“白校长”与陈校长的深层理念其实是一致的;他们都认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人格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未来而言,这是决定学生以至民族命运的关键所在!在这部电视剧的结尾,也就是老校长们的“未来”,白校长当年的学生留学归来,她已是见识了“新世界”的博士,看到进了城的孩子们,又被各种课外作业与补习班压得无精打采,便带着他们返回山区老家“寻根”;镜头中,原来荒凉贫瘠的山沟已经恢复了自然生态,呈现一片美丽的绿色,电视剧的视角也因此从脱贫指向了未来。说到“未来”,说到老校长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指向,其实正在我们的“当下”展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辈们(包括我们自己)当初难以想象的人工智能的时代。面临这样的“未来”,以往的教育模式还能适应吗?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无法不激起人们的疑问!我看到这样的报道,在硅谷的中学,传统上天经地义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已经遭到质疑,教学模式在进行颠覆性的改革,那里的培养目标是乔布斯、马斯克式的“创新”型人才。在德国和日本,这些制造业强国努力升级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手工制作。而芬兰的教育改革,则是把学生带到森林中,请注意,不是去野营度假而是去上课!在林中湖畔,去认识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学会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前年夏天,我在这个美丽的“千湖之国”漫游,这是曾经以诺基亚闻名的国度,然而我却目睹这里的年轻人大都不在看手机,而是在乡野间骑行、游泳、跑步,在闲聊、读书、听音乐……我于是常羡慕地望着他们的身影,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想起当年下乡劳动的时光;我们年轻时显然不如他们那样富足、轻松、愉悦,然而我们在大自然中学会了“劳动”,学会了亲手播种、培育、收获……这样的课程,“未来”还会需要吗?

读《“三性”刍议》有感

贾晓工届高中近日重读陈志煊老师的《“三性”刍议》。在这篇回忆与思考文章中,他指出陈君实老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育人素质整体性的思考与实施,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德育摆在首要任务”的位置上,……。六十年代北京的劳模时传祥与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有过一次对话在全国引起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