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66万元安陆人快看看你达标了吗 [复制链接]

1#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shcymc.com/2020/hongguanjingji_1205/34103.html

编者寄语

莫里斯曾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一月,共读了《论人的成长》后,颇有感触。

阅读《书择十本》,既有“哇,我的同行们这么有思想”的赞叹,同时也有一种隐约的焦虑:同为教师,我的阅读广度、深度离这些优秀同行们太远了。

在二十位优秀同行列出的书单里,有些书反复出现,其中有一些我读过,就会注意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是超越我原有认知的,也常有“我和你的想法一样”的遇到知音般的满足。还有一些我不曾听说过和虽然听说过但从未动阅读念头的书,这次也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些书中的一部分将会成为我下一步阅读的内容。这正如陈宇彦老师在《书择十本》中所写的一句话:“你读的下一本书就在你现在所读的这本书里。”

受到《书择十本》的启发,我也回顾了自己的“十本书”。

我的“十本书”——

《书择十本》读后感

1.啃读书:《红楼梦》

第一本当然是《红楼梦》。我非常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带注释版本的《红楼梦》,如果没有这些注释,阅读难度将会令我望而却步。青年时期,我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就是《黛玉悲剧析因》,之所以确定写这个题目,是当时自以为读《红楼梦》多遍,还做了很多笔记,对这部名著有相当的理解了。可是,一旦动笔,却无从写起。一方面,是二十二岁的我无论在阅读积累、思维品质、人生阅历方面都缺少“厚度”,一动笔就容易写出“教科书式”的“答案”,缺少对黛玉形象、作品主题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没有方便的网络,我能查阅的只有到书店购买的有限的纸质资料,如《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俞吾金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年12月出版)中的《红楼梦考证》以及俞平伯散文中关于《红楼梦》的一些观点等。这些有限的资料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在论文写作中,我却无法驾驭和运用这些材料,以致于整个论文写作过程非常痛苦,就是一种“硬憋”状态。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我再次“啃读”《红楼梦》,做笔记,查资料,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六千字的论文。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山东师范大学的许金榜教授,他用红笔在我手写的论文上进行了点评,从论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可惜,当年的我,也只是部分领悟了许老师的意见,修改之后的论文也只能得到“合格”的评价。

今天,我重新找出二十多年前自己手写的纸质已经发*的《黛玉悲剧析因》,再次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稚嫩浅薄,不禁感慨时光对一个读者的塑造是多么有力——因为,我又多次阅读《红楼梦》,并在此基础上阅读、收看、收听了很多成系列的诸多学者专家对此书的观点,其中,台大中文系的欧丽娟教授很多观点对传统解读就是一种颠覆,我也从她的讲解中多了一个阅读、理解《红楼梦》的思路。此外,生活阅历的丰富也让我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撕掉贴在王熙凤身上“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标签,把她放在今天的职场上,谁又能否认她将是一个干练女总裁呢?“王熙凤*设相思局”,难道不是贾瑞咎由自取吗?

不断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就是书中人物在我心中越来越鲜活,越来越丰富的过程,也是我不断丰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当年,我分析黛玉悲剧,更多强调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大家族的内部争斗、竞争对手的强大等因素,对黛玉本身的性格缺陷分析不够;如今,假设我重新写这么一篇论文,恐怕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2.创意书:《设计诗》

《设计诗》是一本很独特的书。认识它,是因为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书里的一张图,一下子就爱上了,于是马上去百度,立刻去下单,迫不及待读完并一定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见钟情”的美好吧。

《设计诗》的作者叫朱赢椿,是一位设计师。他爱自然,尤爱虫虫,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小朋友喜爱的书。令我惊艳的那首“花儿诗”,题目是《刹那花开》,很能代表这本书的风格。这本书小巧,轻薄,设计感十足。封面是寻书过程中早就知道了的,书的外壳是瓦楞纸的材质,纸壳箱的感觉,很是粗糙。但线装书的式样,又让它显得很古朴。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文学·诗歌,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绘本,大部分内容安排是这样的:书里的左侧页只有题目,右侧页诗歌的文字也极少,而且文字排列组合的方式就是一幅幅令人回味无穷的图画。更多的,就是空白,空白,空白……

外观上的设计感是这本书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一首首“设计诗”,名副其实,设计出来的诗。有叩问灵*的哲学思辨,有喧嚣社会的道德反思,有沉迷自然的片刻欢愉,有无聊时刻的浮想联翩……连《后记》都给读者留下两页纸,提供了创作的空间,让人有动手写诗、创意绘画的冲动。这样一本《设计诗》,让我的生活中多了一点小确幸。

3.书之书:《大先生》

“书之书”是我借用了《书择十本》中李建生老师的名词,原本指“指导如何阅读的书”。我的这本“书之书”是《大先生》(李静/中国文史出版社/年8月出版),它让我对鲁迅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如果说“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是每一个中国人接受学校教育时的必然存在,那么,李静的《大先生——无场次非历史剧》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更生动的鲁迅,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所读的教科书中的形象。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意象。

(一)椅子

椅子的意象无疑是一种权力和地位、舒适生活的象征。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有着不菲的收入,崇高的威望,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他却没有躺在高高在上的“物质椅子”之上过自己舒适的生活,反而一生都在与这种特权进行抗争,不惜牺牲自己、毁灭自己。剧中的鲁迅有一段这样的台词:“……原来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二)血绳和伞

大家熟知的那些具有中国人典型民族劣根性的闰土、阿Q、小D、王胡们,鲁迅固然“怒其不争”,但他一直都在深深地爱着他们。为了保护他们不被“滚骨环的人”伤害,他用绳索将他们环绕进自己有限的庇护中,并割破血管,以热血浸透血绳使之滚烫而使得杀人者不敢靠近。由“血绳”的意象,我们看到了鲁迅柔软博爱的一面。但他毕竟太力不从心了,不住地向二弟周作人求助。过去的亲兄弟,文坛的好知己周作人也曾经对大众持有爱心的啊。但这种爱是有保留的,那就是不能破坏了自己的“伞”——用全部智慧和美做出来的伞——在苦难面前,它像是一种冷漠和特权。剧中纠结不已的周作人其实知道伞的虚无,但羽太信子的哭求对周作人显然影响力更大,他最终放弃了血绳,撑起了他的伞。

(三)西红柿脑子

劳苦大众们终于进入了所谓的“天堂”——这是年10月19日去世的鲁迅并没有真实地看到的一天。然而,作者李静以“无场次非历史剧”的创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鲁迅得以看到身后的世界。鲁迅自然是被“革命者”们所利用,他成了“旗帜”“导师”“教主”,他被利用了。民众们被洗脑了,被欺骗了,他们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他们的大脑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红色的、没有褶皱的西红柿。这样的大脑中,“天堂”被称作“模范的”,“安全的”,“平静的”,所有的大脑必须都是这样。为了防止鲁迅真实的思想传递给民众,掌权的“持鞭的男人”和控制思想的“督学”逼迫鲁迅对“天堂”里所有公民说一句“相信我,这就是天堂”。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鲁迅是被利用来熨平民众头脑的褶皱的,然而,剧中的鲁迅向全体公民郑重地宣告——

“‘相信我,这就是天堂’。无论谁对你说这句话,你都不要相信,哪怕是我。相反,由此你可以推论,你已来到了最糟糕的地狱。你失去了怀疑它的权利,因为它是天堂。你失去了反对它的权利,因为它是天堂。……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者,万勿和他接近!”

《大先生》让我对鲁迅清醒冷峻的思想,敏锐洞察人性的睿智,深沉炽烈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感性的理解,它是我的“书之书”。

4.成长书:《飘》

十五岁时第一次读《飘》,记得那本书封面是重叠的人的侧脸图案,译者傅东华的中式人名地名翻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这样的翻译,对于之前从未接触外国长篇小说的我来说,恐怕没有读下去的勇气。

《飘》是我的“成长书”,是因为主人公郝思嘉让我对女性魅力的看法有了改变。十六岁的郝思嘉出场时在我眼中是“坏女孩”,“她那双绿色的眼睛虽然嵌在一张矜持的面孔上,却是骚动不宁的,慧黠多端的,洋溢着生命的,跟她那一副装饰起来的仪态截然不能相称。”很显然,这个女孩不安分,我作为70后的农村女孩当时所受到的所有教育都不认可郝思嘉的张扬、自私、嫉妒、心机。今天想来,这原本就是生命的自由状态,正是郝思嘉的迷人之处啊。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坏”经常意味着力量。郝思嘉身上是散发着力量的,这正是她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人物,尤其是她带领着全家在战争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简直就是一个励志英雄!她对父辈留下的红土地的热爱,也让生长在*土地上的我很有共鸣。至于郝思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诸多行为,都使这个女性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了。读过了《飘》,我慢慢学着不再仅仅以“好”或“坏”来评价一个文学形象,甚至不再以这样的道德化标准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这个意义来说,《飘》的确促进了我的成长。

5.疗愈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微博“李雪爱与自由”对父母或体制内教师的一些做法常有看似不够友好的言论,我最初接触这些观点时有诸多不适,但平复心情再看这些文字,会发现它揭示的往往是事实,这些观点有助于我打破教师的自恋,用更加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作家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与李雪经常在微博互动,这让我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