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肌营养不良症(OMIM:,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它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DMD基因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肌细胞损伤、凋亡、坏死,典型临床症状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后期出现脊柱侧弯、呼吸力弱、扩张性心肌病等。典型体征为双侧腓肠肌假肥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该病主要发生在男孩,活产男婴中的发病率为1/~1/0,儿童期发病,随年龄增加,病情恶化,最终致残致死。其轻症表型贝氏肌营养不良(OMIM:,Beckermusculardystrophy)由同一基因缺陷所致,但基因功能部分保留,因此病情轻于DMD。该病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需要早诊断早干预。
图源:ChaitanyaStemcellCenter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DMD基因是DMD和BMD的致病基因。DMD基因定位于Xp1.-p1.1区域,是目前人类已知疾病最大的基因,全长约.4Mb,在常用转录本NM_中,包含79个外显子和78个内含子。
已知的DMD基因致病突变中[1-4]
大片段缺失约占60%。缺失可发生在该基因的任何区域,但存在个缺失热区,一个是45-55号外显子区域,另一个是-19号外显子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外显子同时缺失;重复突变约占10%。热点区域和基因缺失存在部分重叠,发生频率最多的是-7号、5-7号及16-4号外显子的重复;微小突变占比0%,可随机分布在该基因任何区域;
倒位等复杂结构变异、深部内含子突变也可能导致疾病。
案例分享临床信息4岁男性,在1岁时发病,跑步困难,双下肢无力逐渐进展,走路呈鸭步,不能蹲起,随后上肢近端肌力亦逐渐下降。早年行肌肉活检,考虑为贝氏肌营养不良。病情仍持续缓慢加重,功能性致残。曾多次行相关基因检测,均无法基因确诊,后采用长片段捕获结合三代测序技术进行检测。检测结果
注UP代表Duplication(重复);INV代表Inversion(倒位)
本次检测利用靶向捕获的长片段三代测序技术,检测到受检者携带该基因的一个半合子的复杂(INVDUP+DUP)变异,即DMD基因的chrX:-+chrX:-(INDUP+DUP)变异,该变异包含DMD基因中常用转录本NM_的第1号内含子的部分序列,但在转录本NM_(该转录本主要在胎儿大脑皮层和成人的骨骼肌中有表达,核糖核酸保护实验显示正常成人骨骼肌中有约0%的转录本是P-promoter全长转录本[5])中是包含第1号外显子的全部序列和第1号内含子的部分序列,会导致1号外显子的序列(c.1_19)在上游重复出现,对编码蛋白产物的影响未知。
根据测序情况推测的变异示意图
DMD基因非常大,致病性的突变类型复杂多样,常规检测手段(如NGS、Sanger、MLPA等)无法全面检测所有突变类型,特别是复杂类型突变。DMD基因突变可发生在基因任何区域,包括启动子和深部内含子等基因调节区,这些区域不能被常规捕获测序技术(如全外,二代panel等)覆盖。北京希望组基于长读长测序技术技术开发了DMD精准检测方案,根据DMD基因的完整序列设计并合成了捕获探针,通过杂交捕获技术对DMD基因相关致病突变序列进行富集,然后利用三代测序仪(比如,Pacbio公司的sequel或OxfordNanopore公司的PromethION)进行长片段序列测定,不仅可以准确检测SNVs和InDels(≤50bp),还可以精准检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异(>50bp),最大程度提高DMD的检出率,全方位满足DMD的精准基因检测。本次检测利用靶向捕获的长片段三代测序技术,检测到受检者携带该基因的一个半合子的复杂(INVDUP+DUP)变异,对于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来说,半合子很大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总结希望组专利技术三代全长基因诊断DMD全长基因检测(包括全部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及基因侧翼区)使用长片段捕获结合三代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以实现对全部突变类型的全覆盖,包括点突变(SNV)、插入缺失突变(Indel)、杂合/纯合/复合杂合型缺失重复突变、动态突变、复杂重组、异位、倒位、重排等所有结构变异类型的精准检测,同时还能进行单体型及最高精度(单碱基水平)的断点分析(了解确切的断点,可能对未来的基因治疗有帮助),为产前诊断打下基础,同时揭示出基因型与表型的密切关系,对判断病情及预后、临床治疗、遗传咨询都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方法比较参考文献[1]LimBC,LeeS,ShinJ-Y,KimJ-I,HwangH,KimKJ,HwangYS,SeoJ-S,ChaeJH:GeneticdiagnosisofDuchenneandBeckermusculardystrophyusingnext-generationsequencing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