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续写生命传奇,郑州七院心脏移植手术突破5 [复制链接]

1#

河南商报记者李佳通讯员荣文翰杨柏青郭昊

今年37岁的李先生医院(医院)接受心脏移植后,康复顺利。这是该院完成的第50例心脏移植。6月10日上午,据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高洁介绍,李先生精神状态良好,当天晚上将可下床活动。据了解,该院心脏移植数量全省第一,在全国居于前列。

李先生(化名),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入住医院(医院)心外科八病区。幼年时曾患过心肌炎的李先生。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但近年来病情持续发生,心功能一度达到了Ⅳ级(极危重)。每天不能下床活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躺下睡觉,这样的日子,让李先生和家人备受煎熬。

经过多方咨询,家人带李先生来医院。经过病区主任张向立组织专家评估,认为李先生的病情适合心脏移植手术。知道自己能做手术,是高兴的,但在等待移植的日子里,却是另一种期待和煎熬。就在5月12日那天,李先生的病情突然加重,所幸抢救及时,李先生逃过一劫。但他和家人对移植手术的迫切程度,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了。

在焦急等待多天后,6月8日这天,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在外地有个志愿者的供体,和李先生匹配!

当天上午,医护人员赶到当地,在快速获取心脏供体后,辗转飞机回到郑州。当天下午两点半,张向立主任和浮志坤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团队开始手术,分钟后,手术于当晚7时许顺利结束。

术后,李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检查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次日上午,患者顺利脱机,开始自主呼吸,并接受初期的恢复训练。

●因为复杂和风险,心脏移植被称为“*上的明珠”

器官移植因复杂程度、风险之大,被认为是外科手术“*上的明珠”,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医疗技术,医院学科建设的综合水平。

“医院,我们一直致力于救治心血管病患,尤其是通过顶尖的技术,来挽救终末期病人的生命。”医院副院长魏艳说,年1月,医院获得了心脏移植执业资格。此后全院上下积极谋划培养自己的专家团队,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家级医学中心交流学习,同时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迅速组建起一个技术过硬的心脏移植团队。

年4月15日,该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开展。这次手术,医院专门成立了心脏移植领导小组和技术团队,医院行*、后勤团队都给予了全力支持。“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社会各界、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院领导班子通过综合考量和研究,决医院的一个事业来做,当成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去完成。举全院之力,来支持心脏移植事业的发展!”

谈及这项事业的发展,魏艳副院长有感而发:在这当中,从患者选择、供体配型,尤其是移植手术和术后的监护,都经历了很多。一点一点克服并发症治疗难题、心理疏导难题等等。“幸运的是,我们这个团队从来没有犹豫过,从未退缩过!”因为在病人和家属期待的眼神面前,医护人员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也是持续不断的动力。

而在整个心血管学科来说,心脏移植手术面对的,仅仅是终末期心血管病患。但由心脏移植技术带动的,却是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

●细心至极的照护,让心脏移植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据介绍,在该院完成的50例心脏移植手术,几乎涵盖了心脏移植技术能救治的所有病种,除了常规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病,医院少见的心脏肿瘤、心脏外伤等等。而这50例患者在手术前,心功能基本都达到了Ⅲ-Ⅳ级,多数患者都合并有器官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情况。

而经过移植手术,患者一年期的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心功能基本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要知道,在手术之前,这些患者很多都是昼夜难眠,吃不下饭,每天晚上必须在床上端坐着,生活质量非常差。

在心脏移植病房,面对着患者在术前的痛苦和术后的喜悦,赵巧燕经历了无数次。作为心脏移植中心的护士长,赵巧燕已经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3年。

“我们是省内首家独立开医院,当时省内的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还是一片空白。作为病区护士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只能进,不能退。”赵巧燕和团队反复与科主任沟通治疗难点、护理重点,派医护人员到武汉、北京进修学习,反复修改流程、完善标准、制定规范,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护理流程。

“5月5日患者诉夜间吐酸水,不想吃饭;5月7日反酸症状明显好转,但胃口不好,情绪低落......”在心脏移植病房20多万字的患者护理日志中,护士们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情绪变化及恢复情况。这其中,也写满了大家最宝贵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教训。

直到现在,赵巧燕的备忘录里,还保留着首例心脏移植患者小胡的饮食喜好。

除此之外,每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回到病房之前,房间都要经过专门消*,“每一个桌面、床头,所有的仪器,都需要护士消*一次,再做空气培养,完全合格后才能入住病人。”入住病人之后,也同样需要每天进行消*,每一件进入病房的物品,还要再次消*。

在心脏移植病房,陪护患者时间最长的就是护士。但患者经过手术和康复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们从患者回到病房开始,就要为他们出院之后做准备。”所有的护理常规,和回家后的注意事项,都要给患者和家属教会。“只有患者的术后护理合乎要求,才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0例手术并非一蹴而就,救人生命让专家忘掉所有艰辛

50例心脏移植的完成,并非一帆风顺。在手术开展之前,医护人员要面临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比如器官分配系统的学习,移植中心账号的申请,同航空公司的沟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异常繁琐,“经常是一天打出去多通电话,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作为该院心脏移植中心的主任,杨斌对最初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每一例患者都是一个生命,要做就要把手术做好,如若不然,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对医院没法交代,对自己也无法交代!每天,杨斌都要面临这样的“灵*拷问。”

正因为此,移植中心在选择实施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手术的全过程,包括病人评估、调整,供体的获取、分配,包括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排斥反应、感染预防,后期的恢复和远期的随访,所有的细节都要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独立自主、顺顺利利地完成手术,并保证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谈及50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完成,杨斌总结道:“整体上还是比较顺畅,但中间也有很多探索的空间。”杨斌说,除了进行常规的、简单的心脏移植手术,我们也在探索危重病人的心脏移植技术。“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群众对心脏移植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医院时,病情已发展到比较危重的程度。各个脏器功能都较差,而且营养也不好。”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也增加了死亡率。

“你治还是不治?不治,病人就没有生命了;治的话,对大家也是一个挑战。”杨斌说,以后可能还要经常面临这样的挑战。

短短两年时间内,连续实施50例心脏移植手术,对河南省来说,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对河南人民来说,不用再花那么大精力和金钱,跑到外地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不仅如此,患者通过手术回归社会、回到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结婚生子,“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斌感慨道。

●拔掉气管插管的那一刻:心脏跳得非常有劲儿!

对于每一例心脏移植的患者,医院都会在术前,组织心脏移植专家团队做讨论。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郭长英,是参与讨论的专家之一。在大家的印象中,患者做完手术后,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但医院,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