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消费行业121页深度研究报告深耕大消费,
TUhjnbcbe - 2023/4/21 15:01:00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龙证券,姬志麒、王芳、罗洁)

1“共同富裕”提升消费总量,优化收入结构,提振消费能力与信心,促进消费升级

1.1*策背景及演进

早在年,第一代领导核心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终在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但是随着中国GDP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直不高,形成鲜明反差,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从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以来一直处于0.46至0.50之间。从世界银行公布的基尼系数比较来看,我国也略高于美国,并显著高于欧盟国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逐渐显现。

1.2“共同富裕”推动中等收入人群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消费提质扩容

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经济体量要做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率差距较大,我们要在消费总量上做大,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二是要形成橄榄型的消费结构。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形,收入差距大、收入差距的分化是消费增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橄榄型的结构有利于消费总量扩大。

人口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同时也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中等收入群体是引导社会消费质量的主要群体,而目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明显占比不足,整体呈现出金字塔型的收入结构,农村呈现倒钉子结构,低收入人群占比超90%,一二线发达城市接近橄榄型,中等收入群体占52.6%。二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消费升级扩容进程缓慢。从居住、教育、医疗等生存型支出来看,居住成本接近发达国家,教育成本占比7.7%,高于发达国家5%,医疗成本占比13.3%,高于发达国家6.8%。其生存型支出将挤压居民在其他消费类别的支出空间。

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家庭年收入10-50万元为中等收入标准。国内符合标准的约有4亿人(或1.4亿户家庭),占总人口数约为28.6%;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万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万元,而我国的乡村人口数量占比(36.1%)远高于美国(年19.3%)。年,中国、德国、美国、日本(年)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9.15%、77.13%、82.26%和91.38%。此外,看各国的基尼系数,目前中国跟美国的数据偏高,处于警戒线上方,因此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是较大的。

未来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低收入人群中有望成为中等收入人群的最有潜力的人群。根据年世界人口收入分布中位数的67%-%作为分界线计算我国低、中、高收入人群的比重,结果显示低收入人群比重超过了2/3,而且在农村的比重高达93%。从不同地区的三类收入人群的分布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低收入人群都占有更大的比重,低收入人群占比分别为75.5%和74.2%。

由此可见,低收入人群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收入与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下限标准相差不大,还有一部分人群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因此,在实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发展战略中应该识别那些低收入人群中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者的人群,并对这个人群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扶持*策。

根据年CHIP数据测算1,在低收入人群中有15%的人群其收入水平与中等收入群体(下限)标准的差距不足20%,即他们的收入虽低于下限但高于下限的80%。他们应该是在未来5-10年最有希望进入到中等收入行列、也是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人群的群体。如果这部分人群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后,那么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会上升约10个百分点,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会超过5亿人。另外,低收入人群中有46%人群其收入水平高于中等收入(下限)标准的50%,他们应该是在未来15-20年我国中等收入的潜力人群。

未来,“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将缩小群体差距、促进阶层流动,缓解贫富矛盾。而中产阶层未来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这部分人数增加较多时,有益于促进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升级,最终保证稳定的消费市场。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收入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消费行业带来利好。我们认为,沿着共同富裕大方向可以从两条路径发掘投资机会:(1)受益于居民需求全面提升的必选消费领域;(2)受益于支出结构优化的可选消费领域。

2消费行业复苏现状:后疫情时代消费边际逐渐改善,复苏潜力犹在

2.1消费行业各环节均呈现边际改善迹象

年消费整体较年有显著边际改善,但受到多次散点爆发的疫情和局部地区极端天气的扰动,以及经济下行,输入性通胀等带来的中小企业经营与中低收入人群压力增大等影响,导致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消费信心不足,使得整体消费呈现波动式修复节奏。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总体规模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9年之后基本呈现出增速放缓趋势,排除年年初至今疫情带来的异常波动影响,现已基本恢复至疫前增长水平。消费方面,截止年10月,年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相较于年同期累计增长7.1%,其中商品零售较年同比增长8%,餐饮收入增长0.6%。总体居民消费复苏已经得到显著体现,但由于疫情扰动,餐饮等接触性消费意愿有所压制,仅基本恢复至疫情前,而限额以上单位社零增速普遍高于行业整体。分品类来看,可选消费复苏显著,金银珠宝累计同比增长38.1%,化妆品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累计同比增长16.7%;线上化趋势仍在,网上消费占比虽略低于年,但较年仍有3%-4%的显著提升。酒旅出行方面,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1%,恢复到年同期的58.5%;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恢复到年同期的54.4%。根据商务部预测,以年为基数,年全年社消增速或可达到7%-8%。

从规模的角度来看,限额以上的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和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占比相对较低,且自年到达峰值45.96%后逐年显示出下降趋势,在年占比下滑至33.66%之后缓慢回升,年10月时占比上升至36.62%,剩余的销售零售额贡献来自于规模以下的单位企业。增速方面,年开始限额以上的单位企业销售额增速逐年下滑,并在年之后失去了超越整体增速水平的优势;与之相反,规模以下的单位企业零售额增速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年开始不断攀升。受疫情影响,自年5月开始,规模以上企业的累计社消增速表现已开始逆势跑赢整体水平;截止年9月持续出现差异型走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17.90%,表现优于社零整体走势16.40%,且早于年下半年开始便实现单月正增长,这体现规模体量相对较大的公司企业在疫情期间防风险抗压能力更强,维持经营的优势明显。

从消费复苏现状与结构角度来看,整体消费复苏节奏放缓与分化的影响因素不仅来自疫情扰动,同时也存在内生性抑制因素,但是从内生性因素观察来看,存在边际改善迹象。整体复苏结构存在商品与住宿餐饮,限上消费与限下消费,必选与可选消费的分化特征,这种消费分化表现能让我们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费行业121页深度研究报告深耕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