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B族维生素缺乏症
TUhjnbcbe - 2023/8/16 20:27:00
白癜风忌食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50903/4691313.html

共同症状:

 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皮炎,消瘦,被毛发育不良,肌无力甚至麻痹.

(一)vitaminB1deficiency

 是由于VB1缺乏所致ɑ-酮酸的氧化脱羧机能障碍,产生多量丙酮酸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

 临床上以角弓反张,神经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也叫多发性神经炎,多发于禽类.

临床症状

 维生素B1缺乏的主要症状为食欲降低,生长受阻,多发性神经炎等,但因动物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临床病理学

维生素B1缺乏时,血液中硫胺素含量明显降低。

血液中丙酮酸(从20~30ug/L升高至60~80ug/L)和乳酸含量明显增加。

测定红细胞中转酮酶活性(活性系数)是目前评价硫胺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多发性神经炎,角弓反张等),结合病理解剖变化(心肌弛缓、肌肉萎缩、大脑典型坏死病灶等)可初步诊断。血浆和尿液中丙酮酸、乳酸含量增高,硫胺素和辅酶含量降低等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防治

 富含维生素B1的全价饲料

犬、猫应增加肝、乳、肉的供给

幼龄动物给予足量的全奶或酸奶,也可在日粮中补加硫胺素,剂量为5~10mg/kg,或按30~60ug/kg体重计算。

 盐酸硫胺素注射液;丙酸硫胺注射液

 维生素B1代谢较快,应每隔3h给药一次,连用3~4天,有显著效果.

(二)VitaminB2Deficiency

 维生素B2缺乏症是由于动物体内维生素B2不足或缺乏所致的以生长缓慢、皮炎、肢麻痹(禽)、胃肠道及眼损伤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于猪和禽类,偶见于反刍动物和野生动物。

临床症状

 雏鸡衰弱,生长迟滞,消化不良,多呆立不动。驱赶时共济失调,借助展翅以维持体躯平衡。腿肌萎缩,行走困难,多以跗关节着地而行,爪内曲,呈“曲爪麻痹症”。严重缺乏时,臂神经和坐骨神经肿大,神经髓鞘退化。产蛋鸡种蛋孵化率降低,胚胎发育不全,水肿,羽毛发育受损,出现“结节状绒毛”。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结合病理解剖变化;

血液和尿液维生素B2含量降低,红细胞维生素B2水平低于0.umol/L,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EGR)活性和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GRAC)测定是目前评价核*素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防治

增加富含核*素的饲料,如全乳、脱脂乳、肉粉、

鱼粉、苜蓿、三叶草及酵母等,或给予复合维生

素添加剂,特别要注意对幼畜、种畜的增补;

维生素B2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制剂.

(三)泛酸(VB3)缺乏

 临床上以皮炎,眼周围形成暗棕色渗出性炎症和斑块状脱毛,走路呈高抬腿运动为特征.

 鸡:羽毛粗乱,口角及眼周围炎症

 猪:眼周有深褐色渗出液,运动障碍,“鹅步”。

(四)Vpp(VB5)缺乏

 色氨酸是烟酸的前体物.

 临床上以皮炎和黏膜代谢障碍,消化机能紊乱,被毛粗乱,皮屑增多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糙皮病”。

 

(五)吡哆醇缺乏

 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合称VB6,以吡哆醇为代表,三者进入体内后转变为辅酶-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而发挥作用.

 吡哆醇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在哺乳动物体内可转化为吡哆醛和吡哆胺,而后两者不能逆转为吡哆醇.

 天然情况下未见有吡哆醇缺乏报道.

 实验性:以神经过度兴奋而惊厥,红细胞生成障碍(贫血),皮炎为特征.

(六)叶酸缺乏

 因在菠菜叶中发现得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七)VB12缺乏


  钴胺素,是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VB12缺乏对草食动物而言是因料中缺乏Co引起的;


  对杂食动物是因料中缺乏VB12引起.


  以造血机能障碍和贫血为特征.

(八)VitaminDDeficiency

维生素D缺乏症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的以钙、磷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缺乏时主要引起体内钙、磷代谢障碍,导致骨骼病变,幼龄动物发生佝偻病,成年动物发生骨软症或

骨纤维性营养不良。

(九)VitaminCDeficiency

 抗坏血酸:缺乏会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伤口,溃疡不易愈合,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黏膜,皮下,肌肉出血为特征.


  广泛存在于青绿饲料,蔬菜和水果中.


  Vc在弱酸性环境中稳定,在碱性中易破坏.


  除人及灵长类和豚鼠外,大多数动物可自己合成

Vc,故天然缺乏症较少见.

(十)VitaminKDeficiency


   所致凝血因子合成受阻,临床上则以血凝障碍,


   往往出血不止为特征.

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也可通过腐败肉质中的细菌或动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合成,由前者获得的为维生素K1,由后者获得的(细菌合成)为维生素K2,均为脂溶性化合物;人工合成者为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系水溶性化合物,临床上常用的为维生素K3。

病因:

①维生素K拮抗物质(草木犀等豆科牧草发霉时产生的双香豆素及*鼠药里的双香豆素。

②长期过量地向日粮中添加磺胺、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微生物正常区系,抑制了维生素K的合成。

③患肝病和胃肠疾病时,脂肪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

④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屏障,幼龄动物肠道内共生菌也较少,自身合成维生素K的能力较差,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1
查看完整版本: B族维生素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