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吃的食物都需要盐来调味,没有盐许多食物都会变得食之无味,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也会得不到保障。
在我国平常人家都能花1到2块钱买到一包盐,因为这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通过机械化开采实现了盐价的下降。
但在贫穷的非洲,一个普通家庭或许都不能承受一包食用盐的价格,因为没有实现机械化,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还有一群人专以采盐度日。
无论下雨还是烈日,男人们总是穿着一件短裤就钻进了盐湖,当他们从水面浮出时肌肤的黑色早已被盐所覆盖。
日薪仅仅60元,但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选择去做这件事,就算这份工作是用命换钱。
皮肤溃烂、耳聋失明、感染身亡…是他们必定会经历的结局。
这些采盐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呢?他们又是怎样完成采盐的工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屋脊上的国度
位于非洲东北非内陆大国的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拥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万的人民。
它与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埃塞俄比亚的发展并不乐观并且还被评为“排名第五全球最贫穷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大多数都待在农村务农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通过读书的机会进入城市生活。
据当地人说,想要判断一个埃塞俄比亚女孩的生活过得是否优裕只要观察她的头发就知晓真相。
因为许多女孩一出生头发就呈现出自然卷的状态,缺水的状态导致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很少打理卷发,但长时间不打理头发,头皮就会生病。
生活优裕的女孩儿在领取工资之后便会立马走进理发店,将自己的一头卷发拉直,自然卷给她们带来了太多困扰。
在埃塞俄比亚的城市中几乎没有高建筑,只有一些简易的楼房整齐地排列在街边,服装布料店、鞋店、家具用品店就随意地散落在不同的街道。
中年商贩都穿着一件发*的花衬衫,就算生意不好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来自非洲各国的零售商拉着运货车出现在这些店铺的面前。
“讨价还价”似乎是每个国家的商人所必备的技能,他们不辞辛劳奔波到埃塞俄比亚的日用品市场,满载一车商品回到家乡售卖。
没有店铺的商铺则是在街边随意摆摊售卖自己的商品,他们很聪明同时也有着商人所具备的狡黠,比如:在顾客讲价成功时做出一副非常痛苦的表情以此来表示顾客占了极大的便宜。
在城市做生意的商人是这样,但在农村做生意的人却不是这样了。
因为贫困的原因,农村家庭几乎都不会购买这些物品,他们宁愿自己做然后将钱存起来,也不愿意将钱花出去。
除了手工业,埃塞俄比亚最出名的便是当地的咖啡,当地咖啡豆的发现有好几个版本但最出名的便是“放羊的孩子”的故事。
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慧,因为父母早亡所以从小都跟着自己的祖父,随着祖父年龄的增加家中放羊的工作就交给了他。
他如往常一样将家中的羊赶到了山上吃粮,而自己躺在树荫下睡觉,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家中的羊都围在了他的身旁,并且看起来精神非常地好。
夜晚,当他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却听见羊圈中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他担心是野狼便立马套上了一件外套快跑到了羊圈。
当他气喘吁吁地站在羊圈外时,却没有看见野狼的踪迹,只见本应入睡的羊群都站着吃草,并且用角不停撞击着羊圈的围栏。
不明白原因的他将这件事告诉给了祖父,年迈的祖父回复他说:“放羊的时候在专心一些,看看这些羊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
放羊的小孩儿点了点头,正如祖父所说的那样,这群小羊是吃了树上的一些果子才会变成这样。
好奇的他爬上了树,并且顺手摘下了几颗果实,他将果实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自己的胸口。
“我得赶快拿回去给祖父看看这个到底是什么。”
祖孙二人吃了之后,都感觉精神都好了起来,原本嗜睡的祖父竟然没有睡午觉。
同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咖啡就这样流行了起来。
埃塞俄比亚的自然景色也非常美丽,它既有平地也有刺激的陡峭山地,草原上生活着数不清的动物。
原始部落和极具野性的草原动物生活在一片土地上,这就是自然的包容性,埃塞俄比亚具有这种包容性。
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可以说是完全与现代社会割裂了,没有电灯,一切与现代社会有关联的物品都不存在。
在米的山顶上都生活着人,他们居住在用茅草“堆砌”而成的屋中,在寒冷的环境下他们还是穿着单薄的衣裳。
香蕉是他们的主食,妇人熟练地从一旁拿出了一把还没有完全熟透的香蕉,采访者询问道:“这些香蕉还没有熟,怎么能吃呢?”
面对镜头的妇人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没关系,煮煮就能吃的,我们都是这样的。”
淳朴的人为埃塞俄比亚增添了又一份可爱的感觉。
02采盐者
位于埃塞俄比亚的亚贝洛镇,生活着一群专门以开采食用盐为生的人,极度落后的工业化因此许多人都是亲自下水,用着简易的工具将食盐开采出来。
亚贝洛镇有着极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如瀑布、火山、盆地,但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所以当地的旅游业并不发达,这也导致了大批人投身于开采盐业。
自古以来,亚贝洛镇就一直以产盐出名,采盐业也是亚贝洛镇的经济命脉。
按常理来说,采盐业是需要集中的工业开采,但是因为贫穷*府根本无法给当地百姓提供任何物资支助。
靠近海的国家拥有更加丰富的盐,但在内陆国家的埃塞俄比亚,盐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必需品。
位于亚贝洛镇的盐湖,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既是福祉的同时也是“地狱之门”。
当地的盐都是由生活在周围的村民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没有学过基础化学的他们凭借着一代代的经验相传,竟能非常专业的完成“获取盐石、过滤、结晶和蒸发”等一系列复杂的提炼工程。
因为生产盐所以当地很多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平常的农作物根本无法在这样的土地上成长。
食物的匮乏也导致大多数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美丽的绿林生长在村庄之外,离他们最近的只有一座处于睡眠的小火山。
空气中弥漫着硫*刺鼻的味道,尽管生活条件非常的艰苦,但上天还是没有断绝他们的生路,给了他们一个直径为1.8公里的盐湖。
据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埃塞俄比亚本是一片海洋,由于数亿年的地壳运动海洋渐渐褪去,这片充满的生机的土地才真正露出了他的面目。
这座被当地百姓视为“母亲湖”的小盐湖也就这样产生,但要从这个母亲的怀中得到“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会愿意下湖去采盐,因为当采盐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诉说的。
每日清晨,采盐工就带着简易的工具迎着清晨的朝阳踏上了前往盐湖的路。
“我们每天走过去也要花将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没钱买摩托车,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双脚了。”
他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神色,这一片的人民几乎八成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
原本是原始森林的土地逐渐出现了人所行走的“路”,有条件的人会穿上一双破旧的拖鞋穿越密林,但大多数人都是赤脚行走。
“我从小就没怎么穿过鞋子,家里人也不穿。”采盐工笑着抬起了自己的脚底,只见上面布满了伤痕,因为常年赤脚行走他的脚底也早已布满了厚厚的黑色茧皮。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一行人才走到了盐湖,湖边早已有一群人准备着下湖采盐。
他们手中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一个用实木“雕刻”出来的工具,头上戴着一个沾满泥土的黑色口袋,黑色口袋在眼睛处掏了两个洞。
“为什么要戴黑色口袋在头上呢?”
“盐湖会侵蚀我们的皮肤,但是我们的工具很少,能保护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
当地百姓开采盐多数都已家庭为单位,女性在岸上为下水的男性煮饭,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水中的人将盐岩取出来时,女性就会变得更加忙碌因为盐岩的运输和晒干工作都是由她们完成的。
家中正值成长期的男孩儿也会被自己的父亲拉着一起,下水采盐。
采盐工拿起了放在盐岩旁边的木棍,同时从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了两个黑色的小球,塞进了自己的鼻子。
采访者询问他道:“这种鼻塞你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塑料袋里装一些软泥土,如果没有合适的泥土,我们就用塑料口袋一圈一圈地套上。”
采盐工也在头上套上了那个黑色的塑料口袋,他在甩了甩自己的腿和手臂之后,就直接走进了盐湖。
只有富有经验的采盐工才敢往盐湖的中心走,那里有质量最好和数量最多的盐岩,水性差的人就只能在浅水区开采。
为了赚钱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深水区开采,因此溺水丧命的人也并不少见,谈到“死亡”二字,大多数的眼神都透露出一种淡然感。
对他们来说,干这一行,疾病和死亡是太常见的事情了。
一个小时之后,下水的采盐工终于上了岸。他的身上黏贴着大量白色的晶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采盐工身上的水分渐渐蒸干,他的皮肤直接干裂开来。
采访者担心地询问道:“你一般是怎么处理这些黏附在身体上的晶体的呢?我看你的身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干裂的口子,你感觉怎么样。”
采盐工神色疲惫地表示:“身上出现口子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我的身体早就适应这种情况了,不碍事。”
他的妻子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了一个黑色的帕子,采盐工随手擦了擦脸便开始清点起自己开采出的这些盐。
他将挑选好的盐岩装在了一个筐里,妻子背着年幼的儿子将装满盐岩的木框移到了运输板上,同时嘱托采盐工道:“多休息一会儿,不要太着急。”
采盐工的妻子和亲朋好友每天都往返于盐湖和村庄,一次往返就要花费三个小时,而采盐工每天泡在盐水的时间也高达12个小时。
但不论他们投入多少的精力,人力能够开采出来的盐岩是有限的,他们不是机器没有办法做到高强度的工作。
“你们有没有算过,这样工作自己每天能赚多少钱呢?”
“如果精力好的话,我们一天最多能开采50斤的盐岩,如果能正常售卖出去那我们一天差不多能挣比尔(约为60人民币)”
这对于当地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错的工资待遇了,有了这个工资他才能维持整个家的生计,供养孩子吃饱饭读上书。
当一天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的采盐工也不能卸下身上的疲惫,用所剩无几的淡水浅浅擦拭过身体之后,他就要开始清点一天的账单,帮助妻子做饭。
他黝黑的皮肤没有一处是光滑的,肩膀、腹部、大腿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皲裂的口子,他的眼球布满了红色的血丝。
这就是采盐工劳累的一天。
03后遗症
采盐工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但对于当地的采盐工来说只要能够赚钱就算这个工作再怎么劳累,这也算是一个待遇非常不错的工作。
但人工采盐给他们身体带来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
长时间浸泡在含盐的水里会导致他们的体温降低甚至出现脱水的情况。
在含盐量极高的湖泊中几乎都没有生物生存,所以盐湖的水体本身就会给采盐工的身体带去伤害。
因为缺少淡水,上岸之后的采盐工也很少洗澡,附着在他们身上没有被清洗掉的晶体增多,这也导致大多数采盐工都患上了皮肤病。
皮肤病严重的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皮肤溃烂也是常常发生的事情,瘙痒、流脓、红肿算是他们的“职业病”。
视力下降是普遍情况,他们没有专业的护目镜,但下水采盐必须要睁大双眼观察,因此每下一次水他们的眼睛便会布满血丝。
他们用结痂的手掌揉擦着红肿的双眼,耳朵和鼻腔所塞的塑料口袋能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包裹在塑料口袋里的软泥会顺着水流,流进他们的身体。
“我们村里失明的人很多,他失明了家里的劳动力就倒下了,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更早之前,那些采盐的先辈都没有任何工具,直接就跳入了水里,他们徒手采集这些盐岩。”
其他地区的村庄听到亚贝洛镇有赚钱的机会,在没有考虑任何后果的情况下就来到了这个地区,成了一名采盐人。
人来得越多,当地人能够赚到的钱就越少,所以本地采盐工与外地采盐工多次发生了争端。
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当地人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只能如大多数人那样,在清晨就踏上路。
尽管已经有许多人因为这份工作失去了自己的健康,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这份工作。
憋一次气、运输一次盐岩他们就能解决一家老小半个月的生活问题,相较于健康的身体,吃饱饭供养一整个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盐渍附着在他们干裂的皮肤上,忍受着这种痛苦的采盐工甚至还会感谢大自然道:“如果不是自然赐予我们这片湖泊,我们这群人根本活不下去,尽管身体感到有些疲乏,但只有这样我才能供养我的家庭。”
他们世世代代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落后的教育资源使得大部分的青壮年都会留在村中,接手父亲的工作。
这一切都是那么无奈,但好在大部分采盐工都是积极地面对生活,尽管累却也不抱怨,身体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却依旧咬牙坚持了下来。
所以,乐观的心态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现在如此“内卷”的时代。
如果不能改变现状,那我们就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毕竟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苦痛是无止境的,但幸福也会穿插在其中。
也感谢祖国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山河无恙,人民安乐。
参考文献
1.张波文《埃塞俄比亚之旅》
2.吴金光《埃塞俄比亚—非洲屋脊上的国度》
3.东方文化周刊《玫瑰湖上的采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