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看医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内、外、妇、儿等科室。大家普遍对临床营养科并不熟悉,也不知道营养科医生具体是做什么的,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说说营养科医生的那些事儿吧。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临床营养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营养状态甚至可以推测患者的预后。很多癌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欠佳,不能承受治疗,一般医生会建议用1~2周针对性的补充营养,调整营养状况再进行肿瘤治疗。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营养不良的状态,患者最后可能死于重度营养不良。所以个人认为,营养在临床上并不是单纯的辅助治疗,而是其他治疗的基石。
图:摄图网
一般来说,医院必须设置临床营养科,大多数营养科在人员配置上包括营养医师、营养技师和临床营养专科护士,医院设有营养科病房。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营养医师,由于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的分支,所以营养科医生可能是临床医学出身或预防医学出身,故营养治疗是临床工作和预防工作的体现。既有中医“治未病”的原理,又可以让急慢性疾病的患者有足够的营养储备与疾病抗争。
营养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门诊、会诊和科研工作。医院的门诊流程,营养科门诊主要接待慢病患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病、痛风等)、生长受限或存在特殊疾病的婴儿和儿童、孕妇和乳母。营养门诊可能跟大家平时想象的,患者直接问“医生,我有糖尿病,我该吃点什么?”,医生给出简单的回答不同。
门诊的具体内容包括营养评估、方案制定和营养宣教。营养评估需要收集个人信息、个人历史(疾病史、手术史、药物史等)、饮食相关历史、体格数据、生化指标和临床相关症状和数据等。膳食调查是了解饮食相关历史的主要手段,可以从患者目前的饮食,判断出患者存在的营养问题。
同时,也要了解患者不正确饮食行为的成因,如没有特定的知识(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土豆是主食而食用过多,肾病患者不敢摄入肉、蛋、奶、大豆等含有优质蛋白的蛋白质),或者一些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如不开心的时候通过进食安抚情绪)等等。找到原因之后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根据不同患者的生理(或疾病)特点,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符合疾病需要的餐单。当然,营养教育也非常重要,说明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常见的误区,可以让患者更有动力去改变原有不均衡的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图:广州市红十字会医临床院营养科查房
会诊一般针对的是住院病人,在其他科的医生认为该患者可能需要营养干预时,则会请营养科会诊。营养科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或称营养评定)。在国内,一般营养风险筛查使用NRS-量表,判断患者的营养风险。NRS-由三个部分组成,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年龄评分。最高分7分,如果小于3分时说明该患者暂时没有营养风险,但是需要定期复核。如果总分大于等于3分,则说明该患者需要营养治疗。
图:《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
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需要继续进行营养评定。营养评定需要综合体格测量(如身高、体重、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握力等)、生化指标(血浆蛋白、血电解质、炎症指标等)、病史询问、其他检查等,确定营养不良的程度和类型。为后续的营养方案制定作依据。国内使用的比较多的是SGA量表。最后结果分为ABC等级。A级说明营养状况良好,B级说明中度营养不良。C级说明重度营养不良(如下图)。
图:《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制定营养干预计划,与门诊患者相似,同样是要进行膳食调查、方案制定和营养宣教。但是,由于疾病影响,患者可能会有能量需要量增大或者某类营养素需要量增大的情况,此时食物难以满足需要。营养科医生要仔细评估患者情况,开具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处方。肠内营养是在患者胃肠功能良好情况下的首选,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通过选择不同的肠内营养制剂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患者口服营养制剂即可。若存在吞咽困难或其他不适宜口服的情况,需要进行管饲喂养。根据肠内营养时间和患者情况拟定不同的管饲途径。
若患者不适宜用肠内营养(如胃肠道功能丧失等情况)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视情况给予全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方案,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其实我们熟悉的输葡萄糖、复方氨基酸注射剂都是肠外营养的一种。但是单瓶输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并不是最好的喂养方式。全合一(三升袋)更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素,也更适合大多数患者。
图:全合一
图:肠外营养
制定方案后,也需要定期查房,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