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明朝为什么会有文盲皇帝
TUhjnbcbe - 2024/7/14 17:07:00

#文盲皇帝#明朝昏君

明朝是大一统稳定的王朝。年内政权基本稳定,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文盲皇帝?

许多皇帝压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治国训练。而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成长环境都比较恶劣。

被戏称为堡宗的朱祁镇

明朝的政治思想是程朱理学,对君王的要求是: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多数的明朝皇帝最多能做到一项,法祖。不少的皇帝甚至存在着看不懂奏折,典型的例子是明孝宗和明熹宗,听不明白军政的情况。他们明显都不是低能儿,不少还拥有着高智商。

今天来说下为什么会这样?

明朝十六帝。自学能力最强的是开国君朱元璋;他其实很擅长教育工作。大明很快由元朝那种散漫驯化为汉文化为主的儒家社会,太祖的社会教化居功甚伟。在家教上,他也花费了不少功夫。

不过,他一手抄办的东宫的教育却形同虚设

懿文太子接受过最完备的皇储教育。他的身后埋下了一个坑。

朱元璋指认刘基和徐达为太子太师、太傅,顶尖的一文一武,无疑是好的。不过刘基和徐达日理万机,他们和太子的接触又需要保持一定的谨慎。这样使得东宫大师傅这个位置名存实亡,以后成为了虚衔。

吏部尚书陶凯发现了问题,请旨太祖专设东宫官属。朱元璋不乐意,他说:我要的就是将来的廷臣和东宫一条心。

强势制定一切的朱元璋

没有了大老师的言传身教,东宫的教育便由詹师府和坊局官来主导,这两个位置又不设常官。朱元璋时期还好,他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天天都可以和儿子叨叨。到了后头,太子东宫的教育部门其实便是一堆低级的官僚,其性质只是臣属。偶尔有些大学士客串一下,能教皇帝经天纬地之才的那是极少了。

第二个坑是朱棣埋下的。

皇室之内亲情淡薄,皇储之位飘忽不定。

朱棣一生的信仰复杂,敏感暴虐。篡位之后,忌惮任何不是自己掌控的势力。他执行朱元璋的训令,父子、母子非命不相见。

朱棣每次见儿子都要下召见文书。儿子们吓得心惊肉跳去觐见。这个训令以后都严格执行了,括太子私自见自己的母亲,也是违背了家法、违背了国法的。

明朝以嫡长子为储,从朱高炽开始,太子,或者待命的太子,每日都忧心自己的位置。没有获取太子之位的,即便是长子,也没法获得东宫的教育。而被牵扯到漩涡中的皇子,往往保命为上,就更别渴求太子等级的教育了。

好心肠的明仁宗

成化帝宪宗,受土木堡之变和多门之变的影响,他的太子身份也是立而失,失而复,几岁的时候曾居南宫,过了一个惨淡的少年期。宪宗因此患上依赖症,宠爱和他母亲同岁的万贵妃。万贵妃之恶,差点灭了宪宗的根。孝宗从小掩姓埋名在宫内吃百家饭。从儿童到少年严重营养不良,也是在青壮年即崩驾。

而迷信二龙不相见的嘉靖帝,几年内不见裕王,得了皇孙也不办席,导致裕王被天下人看扁,连基本的年例都被严世蕃扣押。光宗朱常洛,因为母亲出身低微,神宗那是一百个不爱,朱常洛从小在宫内甚至会受到小太监的欺负,他基本上也没有安保力量,以至于在他身上发生轰动朝野的梃击案。

更为残酷的当然是,天启和崇祯这一对难兄难弟,熙宗幼时受尽精神虐待,天性散漫自然,基本上就是个野孩子,半文盲。崇祯是受到了养母李东侍的宠爱,但生母之爱和父亲之爱就别奢想了。

可以说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子们的父母亲教育便基本缺失了,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冷漠线,东宫的教育机构也没有几个太子享受过。

同时明朝的外戚势弱,后宫甚少有权柄。为了避嫌,皇子们通常不敢主动去学习君人南面之术。明朝皇室父子亲情之淡薄,离隙之大,皇帝们普遍缺乏父爱和母爱,在一统王朝之中是极其罕见的。

第三个是信仰问题导致的连串反应

明朝的政权思想本质上是全盘托付给了程朱理学。惟一一个真正信仰程朱的建文帝却被夺位。其它的帝皇,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是精神上信仰佛教,身体上信仰道教,基本上都服食丹药。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病得奄奄一息,服了两个和尚送的药,好了。自此,“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短命的仁宗应该是直接死于丹药。从宪宗开始,召仙人,服仙丹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常例。

我们今天很容易理解,服食丹药对身体的刺激性很大,自然也会影响他们身为皇帝的日常决策,神志不清肯定是会有的。

更为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皇帝们壮年牺牲。明朝翦除了宦官和外戚威胁的,没有幼帝即死的情况。但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2岁。

显然,明朝的皇帝要不是再做皇子的时候憋屈太久;要不就是少年登位,一旦拥有了召仙人的权力,便尽情服用丹药、纵酒色,命肯定是不会长。

身为皇帝,失范如此,自然不能称之位明君了。如今网络上有人用文官谋杀论和庙号来为这些皇帝辩护,我怀疑他们也是服食了丹药。

最后就是皇帝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前头讲了亲情环境和教育环境恶劣。物理环境也是非常封闭和糟糕的。

明朝和清朝是同一个皇城。皇城之内都是没有老百姓的,不过对皇宫内(紫禁城)的管理程度是不同的。

满人入关,没那么多讲究,特别是男女大防。紫禁城的管理基本上是个半开放式。文武大臣和宗亲入宫那是每日都常有的事,男性侍卫和护军日常也行走在紫禁城内,紫禁城内还设有多个文武官员的办公处,甚至有值夜班的文官办公室靠近皇帝居住地养心殿,清朝的皇帝是经常加夜班的。

可以说,清朝的皇宫内一般是熙熙攘攘,皇帝和皇室后裔们拥有丰富的家庭聚会和社交生活。皇帝们的工作和学习都非常方便。

而明朝的皇宫管理极其严格的,多数的太监、护卫平时都在紫禁城之外,锦衣卫最多只能在午门之外。只有大朝和日朝的时候才能入宫侍卫工作。文武大臣是很难得入宫进皇帝的居住之地的。皇帝的身边只有少量经过精挑细选的太监和大量的妃嫔。

这样的环境设计,无疑对明朝的皇帝的工作是不方便的,对少年的成长也是弊多利少。所以消磨人的精神,去偏听和偏信宦官也是很自然的人性反应了。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明朝为什么会出现文盲皇帝,以及屡出昏君的原因。

我最后却要说,明朝中晚期的昏君或许对中华整个历史都是有极大好处的。这些昏君给当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他们身体力行抵抗皇帝的角色,反抗天命,挣脱程朱的束缚,呈现出平民的本真,特别是正德一朝,极大的影响了整个民间的风气,这恰好是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必备的条件。

摧毁皇权,让民间自发的壮大,派生出迁跃级的多元巨变。生民也不再集体的受困于传统的专制。在这点上,向来只有昏君干得更出色。清朝多明君,对历史的进程却未必是什么好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为什么会有文盲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