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去世以后,他的妻子于若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好些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萦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禅,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于若木自年和陈云结为伴侣后,陪他一起走过了57年的岁月。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玫瑰和葡萄酒的浪漫,也没有金钱和富贵的喧闹,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一世情缘,令无数人感动。
陈云和于若木
年,于若木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于丹甫是满清末年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于若木从小在开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她的语文老师周小舟是中共地下党员,于若木受他的影响,很快树立了信仰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
年,于若木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她曾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并在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10月,根据组织安排,于若木来到了延安,并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年11月29日,这天于若木正在学校上课,突然听到了飞机的声音,然后警报号也吹响了,说是有空袭,让大家快躲起来。于若木和同学们跑了没有多远,又听说不用跑了,是自己人的飞机。
原来是陈云等领导人从新疆回到了延安,毛泽东和朱德都亲自来到机场迎接,陈云在机场进行了即兴演讲,于若木也远远地看见了陈云,她对陈云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风度和超群的口才十分钦佩。
陈云
几天以后,陈云又来到了陕北公学参加学员们的党员大会,于若木再次见到了他。陈云给大家讲了话,他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下,广大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心向共产党,我们要从他们中间大量吸收党员,革命事业没有知识分子参加是不行的。”
陈云讲完以后,从口袋里掏出了香烟,然后一边给大家发烟一边说:“我这里有社会主义的香烟,谁抽?”
这次见面以后,于若木觉得陈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她觉得自己和陈云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影视剧中的陈云和于若木
不久以后,陈云因过度劳累导致鼻子大出血,而且血流不止,不得不停下工作休养。鉴于他的身体状况很差,组织上决定派人去照顾他。组织考虑到于若木是党员,历史清楚,政治可靠,于是派人过来征求她的意见。
于若木尽管没有学过护理,但还是答应了。她平时的工作也很简单,主要是在陈云身边值班,按时给他往鼻子里滴滴药水,有事情就去请医生、请护士过来。陈云因为要求静养,不能做很多工作,便经常和于若木聊天,两人在相互了解后很快产生了感情。
有一天,陈云喊于若木到他房间里坐一坐,于若木以为是自己的工作出了疏漏,感到很惶恐。不料陈云对她说:“我看你这个人很老实本分,很朴实,我自己也是一个老实人,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于若木当然明白陈云的意思,她也早就对陈云有好感,于是就点头默认了。
陈云和于若木
陈云为了郑重起见,又请于若木的哥哥于道源过来,准备听听他的意见,当时于道源也在陕北公学学习,他很了解陈云的为人,对他们的爱情表示完全赞成。
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正式结婚。结婚当天,陈云花了1块钱,买了些糖果、瓜子、红枣、花生之类的食物,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婚礼了。后来陈云结婚的消息传开后,有人要他请客,他当时虽然手里有点钱,但却不愿意搞排场,所以就没有请。
婚礼当天晚上,陈云和婚房里给于若木讲起了党史,他对党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于若木也听得非常认真,尽管她已经是党员了,但却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地接受党史教育,她觉得受益匪浅。
陈云和于若木
这天晚上,某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本来在门外想偷听陈云和于若木在婚房里面说的悄悄话,没想到听到的却是严肃的党史课。“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的故事传出去以后,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
陈云和于若木结婚后不久,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了延安,他专门为陈云夫妇写了一首打油诗:
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
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
诗的后两句是说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最初缘于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而陈云寻找医疗看护,结果也促成姻缘。
孙中山和宋庆龄
于若木婚后并没有搞特殊,还是住在学校里,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与丈夫团聚,她常常把丈夫的衣服带回学校,利用休息时间在延河边上把衣服洗干净,到周末回家时再带回去。
当时延安的经济情况很困难,需要大家自力更生。陈云一家人的毛衣、背心、帽子、裤子,都出自于若木的手,而且她织毛衣特别快,可以边织边看书。于若木为了给陈云和孩子补充营养,还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种上了西红柿等蔬菜,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于若木对陈云的工作区分得非常清楚,工作上的事情,陈云不对她说,她也不问,顶多就为他抄抄发言稿。有时有领导来陈云的窑洞找他谈话,于若木没地方去,只好到院子外面的山坡上呆一会儿。
曾有同事非常羡慕地问于若木:“你是怎么搞的,和陈云同志的关系那么融洽和谐?”
于若木回答说:“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除了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与上下级关系之外,还有着第四层、也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一层关系:同志关系。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我们走到了一块;在这一共同理想和思想基础上,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
陈云和于若木
年5月28日,陈云和于若木分别给于若木远在伦敦的大哥于道泉写信,介绍自己的婚姻情况。陈云在信里说:
“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于若木则在信里说:
“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新中国成立后,于若木终于可以安心守在丈夫身边,悉心照料他。尽管当时陈云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于若木也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但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陈云要给两家的父亲寄生活费,家里的孩子又多,临时接济的也不少,所以每月的工资几乎都会用光,全靠于若木操持,才能有些富余。
解放初期,陈云的身体状况并不好,特别容易感冒,当时他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医护人员,于若木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便开始自学护理知识,她经过长时间的钻研,竟然成为了营养学的专家。
于若木首先要求陈云戒烟,战争年代,陈云烟瘾很大,1天要抽2包香烟,抽得手指头都被熏成了褐黄色。于若木劝他戒烟以后,他就开始逐渐减量,改成1天抽2支,后来他又说1天抽2支没有意思,嘴里发苦,嗓子发干,还不如不抽,从此以后,他就再彻底把烟戒了。陈云自己晚年时也说过,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于若木还根据陈云的身体情况制定了十分普通但营养丰富的食谱:早餐是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是一荤一素;晚餐是豆制品、蔬菜、大米饭。她还一贯主张“水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坚持饭后吃两支香蕉或一个苹果、雪梨之类的水果,她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
陈云、于若木和孩子们
在于若木的调理下,陈云的身体好了很多,他不仅胖了,感冒也少了,而且总是步履轻盈,目光炯炯,很有精气神。
三年困难时期,于若木在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她看到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得了浮肿病,心里特别着急,于是去请教营养学专家,专家说,病因是缺少蛋白质,只要每天吃2两黄豆就能解决问题。
于若木马上建议专家写个材料,然后由她拿给了陈云。陈云看过以后,马上起草电报要东北调黄豆入关,支援中央和北京,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浮肿病问题,这里面也有于若木的一份功劳。
“文革”爆发后,于若木被下放到湖南衡东的“五七干校”劳动,陈云则到了江西。于若木给江青贴了两格大字报,说她是“党内最大的剥削者、寄生虫”,结果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被隔离审查,还要被开除党籍。
陈云得知以后,不避风险,亲自给毛泽东写信,才保住了于若木的党籍。陈云回到北京后,马上嘱咐孩子们前去看望于若木,给她送换洗衣服,带动吃的东西和一些钱,他满怀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每个月只能从造反派那里拿到20元工资,但还坚持用5元钱订阅《人民日报》,你们要给她多送些钱去。”
陈云和于若木
年12月,陈云自己的工作还没有恢复,就给毛泽东写信,请求他给于若木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在他的争取下,于若木终于回到了家里。
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云再度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于若木又担起了护理他身体的重任。晚年的陈云喜欢喝龙井,于若木了解到微量元素硒抗衰老,还抗癌,对老年人非常好,她就给陈云喝富硒茶,但又怕他不接受,只敢悄悄给他喝。开始她给龙井里掺三分之一富硒茶,后来各龙井和富硒茶各占一半,后来是三分之二富硒茶、三分之一龙井茶。这事陈云一直不知道。
年4月10日,陈云病逝,享年90岁,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
年,为纪念陈云周年诞辰,表达家乡人民的思念,上海恒源祥集团和陈云纪念馆联合绣制了1幅陈云巨幅绒绣像,将放置于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烈士纪念馆。在年11月的启绣仪式上,于若木满怀对丈夫的思念和深情,率先绣了针。
晚年的于若木
年2月28日,于若木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她和陈云又可以在天堂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