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怎么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五味调和烹小鲜烹饪略说
TUhjnbcbe - 2024/8/23 17:40:0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单选

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首是?

中国土耳其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食物对个体而言是生命,对人类社会而言,食物促使商业和城市诞生,催化了不同宗教和文化。

在西方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美食书籍《味觉生理学》,亦有人翻译为《厨房里的哲学家》、《美味礼赞》,这本十八世纪法国美食史上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饮食圣经”,展现了美食的魅力——食物关乎人类的起源、文化和历史,也关乎科学、自然和植物学。其作者布里亚-萨瓦兰(Brillat-Savarin)说过“上帝让人必须吃饭才能生存。因此他用食欲促使人们吃饭,并用吃饭带来的快乐作为给人类的奖赏。”

世界公认三大美食王国:中国、法国和土耳其。

中国成为烹饪王国之首,强五味调和的美食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味是中国菜肴的最大特色。强调养生食疗的营养膳食观,“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中国的烹饪更有历史文化烙印,堪称艺术。

以“民以食为天”表达食物对于生命的高度。

食为兑卦,代表人情和欲望;天为乾卦,代表本性和天道。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强调饮食作为人基本本性之一。

古民穴住野处,野果肉食,生吃冷咽,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一切之努力,饮食为最。凡与饮食相关,无不竭尽全力以求之。

初民食不果腹,生食易病,乃求熟食之方。储藏食物极易腐败,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抟土为泥坯,以日晒之成土器。掘土为穴灶,以火烧之成素烧。乃至土坯涂釉药,火烧成陶器,用以储藏和烹饪。

燧人钻木取火,范金合土为釜,民始离茹毛饮血之苦。神龙作瓮,民以储藏始离食物腐败之苦。

《古史考》:“加物于燧石之上而食之”,《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氏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说的就是舜帝就着野菜吃炒麦的事。

黄帝时有昆吾作陶,黄帝命宁封为陶正。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更有仪狄作酒,酒也出现了。

“火匕燔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烤炙法,它是上古先民最早的加工食物的方法,就是把捕捉到肉食,用石刀石斧之类的石器切割成小块,用树枝木棍串着在火上烤炙成熟食。这种食法,一直保存延续到后来,直到南北朝时期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饮食方法。今天的烧烤美食一直可以追溯至上古先民时代。

“石上燔谷”是上古先民加工谷物的重要方式。它是把采集到的谷物食品,放在烧热的石板上不断翻炒成美味可口的熟食,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炒米。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又发现,将这些颗粒的古物研磨成粉和水而抟后更容易下咽消化和携带,于是发明出了石磨盘和石碾棍,在宁波慈湖等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质或陶质研磨器以及杵臼等就是实物证据。同时也发明了鼎、鬲、釜、甑、甗等炊具,使人类便告别了“粒食”时代。因此当古人在战备、远行、野外劳作等情形下就可以“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方便行动了。

当石磨盘和石碾棍成长为可以旋转的石磨后,人类的饮食方法更是起了飞跃的变化。通过石磨,可以大量加工面粉,制作馒头、面条、麦饼、饺子、馄饨;可以加工大豆,制作豆浆、豆腐及其它豆制品,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营养结构。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人们对食物的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不厌精”就是要求粮食类的食品加工要精,譬如米、麦要多舂一遍,“脍不厌细”就是对肉类食品加工要细。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针对食物质量问题的四不食物原则:“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饕餮是传说中的“好吃鬼”,苏轼以之自比,并作《老饕赋》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老饕”因此成了追逐饮食的文人雅士的代称。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总结: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饮食不仅疗饥,而且治病。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食法得当,可“令人无腹疾”,因此就有了古人常言的“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食疗。其原理就是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

夏商周,有青铜,鼎利热,刀利断。刀工,火候,调味一体的中国烹饪体系健全了。

商代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等饮食方法。周朝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此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秦汉时期,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名要术》虽然是一部有关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生产技术知识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但其中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

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专论食治,其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此后的《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均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

宋代《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众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余种,动物类药物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此外,卢和《食物本草》、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进一步全面发展了食疗养生学。

清代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的袁枚所著《随园食单》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也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成为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

中国烹饪界有彭铿斟维、伊尹说汤、“易牙知味”的美谈。

易牙是我国最著名的调味专家,然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进之。以易牙无德为后世所轻。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曾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治大国如烹小鲜”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后助商灭夏建商国。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籛铿(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厨师,被尊为厨师祖师爷。彭城(徐州)也是我国唯一以厨师的名字命名的城市。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味调和烹小鲜烹饪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