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对体重的影响
饮食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可食用的食物类型,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等,食物主要分为天然食物和加工食物两种,各类家加工食品中含有精制糖,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色素等各种添加剂,长期过量摄入加工食品易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
现在很多流行的体重管理方案都是以卡路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摄入的能量减少,消耗的能量增多,体重就会下降。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零卡路里食物诞生了,零卡路里食物虽然本身不含有能量,但它并非减肥的灵丹妙药,有时还会引起相反的作用,例如饮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饮料。
阿斯巴甜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他的甜度是蔗糖的-倍,而且具有和蔗糖极为相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与香精结合后,味道更佳,长期饮用含阿斯巴甜的饮料或食物,能让人增加食欲,从而摄取其他更多高能量的食物而使其它能量超标,反而导致体重增加。
很多人在减肥的时候会出现“溜溜球效应”,通过节食,卡路里的摄入大大降低,体重确实可以明显减轻,但在恢复原来的饮食后,体重迅速恢复反弹乃至超过以前的体重,不得已又开始减肥,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称为“溜溜球效应”。这对于“减肥爱好者”来说是一种非常负面的效应,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中的行为习惯也对体重管理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人特别需要“正念饮食”。所谓的“正念饮食”是强调在享用食物的时候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去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手机,看书,聊天,而没有去认真品尝食物的味道,包括享受饮食带来的愉悦,那么,虽然我们把食物吃进了肚子,但因为没有留意到它,便会是使人产生“没吃够”“没吃饱”的错觉,从而不断寻找其他食物来补充,导致能量过剩。除此之外,吃饭速度的快慢、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次数,饮食的顺序及三餐的食物搭配等,都是体重管理的影响因素。
二、遗传对体重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食物来源基本上是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捕猎野生动物,经常风餐露宿、饥饱不均。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类的遗传基因进行了适应性变化,产生了所谓的“节约基因”,即在食物或能量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储存能量,供缺少食物时使用,以便维持生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食物逐渐丰富起来。大多数人适应了这种变化,然而部分人群的“节约基因”没有关闭。当饮食充足时,机体会大量储存能量,从而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情况的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每天胡吃海塞,照样身材苗条;而有的人“喝凉水都长胖”。分析原因,这与两种人对食物的代谢能力不同有关,这种代谢能力的差异有可能是由基因不同造成的,即使吃的食物相同,进入人体后,代谢过程也完全不一样,有的人能将食物转化成能量并消耗,有些人却将食物变成脂肪,在体内储存。
女性在孕期时的饮食习惯,压力状态、情绪以及用药情况等,也与下一代将来是否肥胖,是否容易发生慢性病有关,而这种基因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下一代的。所以从遗传来说,除了基因的问题,也有基因表达的问题。
三、肝脏问题对体重的影响
肝脏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肝脏的功能极为复杂,是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枢纽,可分泌胆汁,参与蛋白质、脂类,糖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还具有吞噬、防御、解毒以及胎儿时期造血等重要功能。
在脂肪代谢方面,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能力很强,参与脂肪酸的氧化,并进行酮体合成。
很多原因会导致肝脏对脂类物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等)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及分泌等代谢过程的动态生理平衡失调,从而使人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有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酒精性脂肪肝与酗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的大量摄入,农业生产中各种杀虫剂(草甘膦)在食品中遗存、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作为防御和排泄器官的肝脏出现问题,从而影响脂类代谢,导致体重增加。
肝脏的排毒功能下降,机体转化脂肪的能力比较强,那肥胖的几率就会增加。据统计,约70%不明原因的肝硬化可能由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肝脏的保护,除了少饮酒、减少各类加工食品的摄入外,还可以多摄入可增加肝脏活力的营养素和植物活性成分,比如B族维生素、蒲公英等。
四、肠道问题对体重的影响
人体的肠道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帮助机体吸收营养。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等。
机体的生命依赖不断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食物可提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消化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和水,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和吸收是两个密切关系,相辅相成的过程,进入大肠的内容物中,部分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被吸收。没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就形成了粪便。人的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粪便主要储存于结肠下部,当肠子蠕动时就可将粪便推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肠道是健康的基础,肠道有问题,食物的消化吸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
最新研究显示,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免疫器官,人体约有70%的免疫功能由肠道完成,肠道中的微生物还会通过脑肠轴影响人的行为,所以肠道还被称为“第二大脑”。
肠道影响很多饮食行为,如暴饮暴食,吃饭特别快,不吃早餐,爱吃宵夜等,这与肠道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肠道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肠道不健康,大脑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如果大脑受到了损伤,也会影响肠道很多功能。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时肠道健康的保障,肠道微生物可分为三类: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类菌群在平衡状态下能维持肠道健康。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体重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肠道菌群可以有效的调控免疫系统,从新生儿免疫系统的的成熟开始,就影响着身体的代谢变化,研究发现,肥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映,有观点认为,肥胖跟肠道分泌的物质如脂多糖等有关。
脂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细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又叫“热源”。
当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肠道吸收的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消除能力时,会造成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等,最终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正常的生存环境,抗生素滥用不仅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影响肠道中酵母菌和小肠细菌的功能,还会引发便秘,腹泻,胃泛酸等肠道问题,造成身体炎症反应,而这些都与肥胖有关。
五、心理因素对体重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心理状体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证明,大脑调控着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功能。所以,心理因素对于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时有发生。面对种种不如意,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内心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于年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造成的。
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之策,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心率较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液分泌减少,出汗等。
研究发现,有一种肥胖的发生与长期的慢性压力有关,俗称“过劳肥”。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造成熬夜,睡眠不足,运动不足,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还有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经常吃宵夜等不良饮食习惯。
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会造成脂肪的积累而产生肥胖,像“将军肚”“啤酒肚”等,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改变应激激素的水平,影响身心健康,如皮质醇的改变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又是肥胖的诱因,产生恶性循环。白领人群中的肥胖都与身心压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不良生活环境和心态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大脑,然后影响人的行为,更容易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食物上瘾等。这种状态不完全是因为身体上,心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所以我们在考虑体重增加的原因时,还需要重点考虑心理方面的原因。在体重管理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去理解并调整这种心理因素,从而有效地达到体重管理的目的。
六、环境污染对体重的影响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根据其固有特性,通过不同的环境介质如空气、水、土壤等对人体产生影响,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环境介质中的原有成分大量增加,或增添了新的有害成分,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最终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及核辐射等。化学性污染指环境中的化学污染,成分复杂,种类繁多,近年来,陆续发现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恶英,毒杀芬等,这些化合物对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可造成严重影响,也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学过敏源(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和动物皮屑等),在正常情况下,空气,水,土壤中均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当环境中的生物种群发生异常变化或环境中有生物性污染时,可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分为天然来源和认为来源两种,天然来源时由于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及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和某些植物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等,均可称为大气污染来源,人为来源是人们在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产生的污染,二是来源于水中的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三是来源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土壤污染主要受认为活动影响,包括废弃物排放,大气污染沉降,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浸出物及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而造成的污染。
某些有害物质可较长时间存留在土壤中,并不断迁移到相邻的环境介质中,通过空气、水和植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各种形式在人体内累积,土壤,食物,水和空气中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积累在脂肪里,影响大脑,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和机体代谢,在进行体重管理时,我们也需要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七、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那一天起,人就离不开运动,为了寻找食物活为了生命安全而奔跑、搏斗等,即为远古时期人类的运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体力劳动强度逐渐降低。
尤其时现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从而引起人的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最近在美国的医学和体育研究文献中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即“身体活动缺乏综合征”它是指由于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的疾病活非健康状态。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做有规律的科学运动,对维持人的健康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运动或运动不足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患病风险。
那么,缺乏运动的含义是什么?所谓“运动缺乏“包括久坐,机体缺乏一定的运动刺激,不运动或少运动。如果每天运动时间不足十分钟,运动强度偏低,运动时心率低于次/分钟,则为运动缺乏。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科学的体育运动或健身活动对人体健康的良好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减少过早死亡,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目前全世界1/3的死亡人口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减少心脏病和恶直肠癌发病危险性50%,减少二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性50%,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目前世界上有1/5的人口受高血压影响),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暴力行为,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超重和肥胖发生率50%。
总之,运动对健康的影响重大,所以,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病坚持下去,保持正常体重。
八、其他生物学因素对体重的影响
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是体重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它进入血液循环后参与糖、脂及能量的代谢和调节,促进机体减少摄食,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细胞合成,进而减轻体重。
瘦素抵抗是大脑的调控机制出了问题,原本饥饿激素和瘦素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当人体饥饿时,饥饿激素分泌,人体进食后,饥饿激素下降,瘦素就增加,但是,当瘦素调控出现紊乱,或者饥饿激素调控出现紊乱时,人体的进食规律就被打乱了。
研究发现,95%的肥胖者在存在瘦素缺乏或者瘦素抵抗。瘦素缺乏者可通过补充搜素来调节,而瘦素抵抗者并非缺乏瘦素,只是变得不敏感。出现抵抗,从而导致肥胖。
胰岛素时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是机体内唯一可降低血糖的激素,还可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胰岛素抵抗是指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数量没有减少,机体却无法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而这种调控失常,会导致食欲旺盛,这种人和瘦素抵抗者一样,都会导致过度进食,从而引起肥胖,所以,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人群通过提高瘦素和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有效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