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识别要点
典型症状
皮肤表现:荨麻疹、湿疹(面部/颈部多见)、唇周红肿伴瘙痒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稀水样便或血便)、喂养困难
呼吸系统:咳嗽、喘息、喉头水肿(需警惕过敏性休克)
全身反应:烦躁、嗜睡、生长迟缓(慢性过敏常见)
高危因素
家族过敏史(父母过敏则风险增加2-4倍)
剖宫产、过度消毒环境(微生物暴露不足致免疫训练缺失)
二、诊断流程
初步筛查
饮食日记:记录症状与食物摄入的时序关系
回避-激发试验:金标准,需在医生监督下进行
实验室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快速检测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
血清sIgE检测:量化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水平
非IgE检测:斑贴试验适用于迟发型反应(如小麦过敏)
三、分级管理策略
急性期处理
立即停用可疑食物,轻度症状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
严重反应(呼吸困难/休克)需肌注肾上腺素并急诊处理
长期管理
饮食替代:牛奶过敏者改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奶粉
营养监测:定期评估生长发育,避免盲目避食导致营养不良
免疫调节:益生菌辅助治疗可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四、预防与教育
辅食添加:单一引入新食物,间隔3-5天观察反应
环境干预:避免过度消毒,鼓励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
应急培训:家长需掌握肾上腺素笔使用方法
五、预后与转归
约80%的牛奶/鸡蛋过敏儿童可在学龄前自然耐受
花生/坚果过敏多持续至成年,需终身警惕
注:确诊后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过敏状态,动态调整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