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一妈妈带儿子来买消化不良的药,小孩子约莫七八岁,白白胖胖的,精神营养均佳。妈妈说小孩子消化不良、干呕,有时候吃饱饭就吐了。“一个月了,医院就诊,时好时坏。这不,刚好‘吗丁啉’吃完了,来拿一盒放家里备用。”
拿吗丁啉的过程中笔者观察了小孩子:状态很好,看起来真是吃多了肉,消化不良了。但想一想不对啊!
——消化不良、一个月了?正常的消化不良,吃点帮助消化的药,两三天吃得清淡点,不可能一直这么反反复复。医院医生开的药,何况小孩子一般情况极佳,会不会……
笔者多问了几句“早上起来刷牙会不会干呕”“咽喉会不会有时候很痒”“便秘不”。
几个问题下来,笔者认为非常可能是慢性咽炎而不是消化不良。
其一,反过来推测,消化不良或者营养不良,用药应该明显的改善,像这么健康的孩子,不可能反反复复,除非是判断错或是用错药;
其二,大医院的医生往往事儿多,像这种小病不会认真考虑,一听“吐”主观上就往消化不良上靠。孩子的描述也应该有点问题,像“早上起来刷牙会不会干呕”“平时喉咙都会有干涩感”“喉咙里好像有东西”这些感受,医生不问,患者及其家属也不会主动说出来的。
笔者把这些判断和想法告诉孩子妈妈,结论是很有可能是慢性咽炎,不建议服用吗丁啉,而建议服用小儿咽扁颗粒,一日三次一次一包。同时,为降低咽喉敏感性,晚上睡觉前那一包加三分之一粒扑尔敏,作为试验性的用药(假设对症的话,应该很快就会见效)。
妈妈同意了笔者的建议。
三天后,妈妈特地专门过来感谢——经吃笔者建议的两种药,明显改善症状;又买了一次药,干呕就全好了。
这个案例中,主要是将消化不良(或胃炎)和咽炎的误判了,两者均有“呕”的特点。但其实二者不难判断,两个不同系统的疾病,主症可能混乱,但只要耐心点多问几句兼症,就可以避免主观误导的。
大医院的专家教授专业和学术能力自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他们也经常有个特点,因为特别忙,遇到就诊的轻症病人,往往缺乏耐心,随便问一两句就开处方打发顾客。这就容易产生误诊了。
如果我们在接待顾客的时候多问几句,运用专业知识来判断,那么在帮助顾客的同时,也能体现专业性,提高顾客的信任度。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